“排放门”事件:一位工程师的好奇和一家公司的名利扫地 | 管理视野
作者/陈晓萍
本文选自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与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联合出品的《管理视野》杂志第四期。编辑陈璐。
在拉斯维加斯举办的汇集全球最前沿科技的CES(北美消费电子展)上,大众新一届高层在“排放门”事件后首次正式面对媒体,新任品牌CEO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更是满怀诚意地直接担当主持人,大打情怀牌,给企业上了一场生动的危机公关课。
这一次大众为作弊付出的代价价值不菲,在与一反常态、死硬到底的老美的扯皮中,不仅面临回购在美的11.5万辆汽车,还被美法院判处480亿美刀的罚金。历时4个月的斡旋,大众的这场危机公关,能否拯救其于水火之中?我们且待观摩。
而你是否知道,这家号称德国工业“灯塔”的老牌车企,究竟是怎样“作死”令自己深陷丑闻的呢?
事件要回溯到2009年,一位专业从事柴油机汽车排废气研究、名不见经传的美国工程师John·German,从他的德国同事Peter·Mock口中了解到大众柴油汽车的测试结果。German先生早年曾在美国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和日本的本田汽车公司工作过,2009年开始在一家很小的非盈利机构(ICCT: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Clean Transportation)工作,其宗旨是保护环境,减少对人类健康有害的空气污染。虽然他姓German(中文的意思就是德国人),但他一开始关注大众汽车的问题不是因为自己对这家德国公司的兴趣。之后,他们又得到欧洲环保部门的报告,其中就有对大众汽车尾气测试结果的质疑。关键的可疑点在于:这些汽车在标准的欧洲测试机构检测的结果全部符合标准,但是路测的时候就远远超标。German先生觉得好奇,但他一直对德国大众非常信任,所以就抱着学习的态度,想在美国测试一下,看看这些汽车是如何使柴油发动机的排气系统达到标准的。
因为ICCT是一家非盈利机构,并无German先生所需要的各种检测设备,因此他就联系到了西弗吉尼亚大学(West Virginia University)的Daniel Carder 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出资五万美元,帮助完成这个研究。研究的初步结果出来的时候,大家都惊呆了,但还不敢相信。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该团队反复测试,最长的旅程是将测试汽车从加州的圣地亚哥开到西雅图,差不多穷尽了美国的西海岸线。结果不容置疑:德国大众在这些汽车中安装了一个电脑软件,该软件在方向盘不动轮子旋转的时候(也就是标准检测的状态)会自行调整给出合适的一氧化氮排气数据。那还是2014年春天,距今一年半以前。他们立刻写了完整的调查报告,交给美国的环境保护部门EPA(EnvironmentalProtection Agency),同时也把报告交给了德国大众公司的有关负责部门。他们希望公司立刻采取行动,把这个问题解决(而且在他们看来问题不难解决,而且花费也不高),那么他们研究的终极目的也就达到了。
EPA收到报告后,也很快与德国大众接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主动提出如果公司需要任何帮助,EPA都乐意提供。公司答应立刻采取措施。可是半年之后,EPA再去检查公司在美国出售的大众汽车中,仍然发现那个作假电脑软件的使用。很显然,德国大众是有意为之!这个问题实在是太严重了,出乎所有研究者和调查者的意料。一个全球大公司,竟然做如此瞒天过海欺世盗名之事,而且在被揭穿之后还置若罔闻欲盖弥彰,真真忍无可忍天理难容了!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EPA才最后决定将此事公诸于世。2015年9月底,汽车世界史上最为震惊的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的丑闻终于面向公众曝光。该公司旗下的柴油机型汽车如VW帕塞特、捷达、甲壳虫,还有奥迪品牌的车辆A3(总共一千一百万辆),被检查出排放一氧化氮严重超标5倍至35倍,与公司所承诺和保证的绿色环保背道而驰。丑闻一出,德国大众公司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其市值也受到巨大冲击,一日之内损失达150亿美元,CEO也在一周后引咎辞职,而日后的问题汽车召回还将持续良久。德国大众从此将走在赎罪的道路上。
而对于German先生来说,至今他都觉得此事的不可思议,怎么自己突然就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当然他更觉得德国大众的做法匪夷所思,既然别人已经逮到了你作弊,你为什么不立刻放下“屠刀”、重新做人呢?
German先生的这两个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作为个体,我们常常会觉得自己的弱小和微不足道,要改变世界不知从何谈起。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兢兢业业地把自己的那份工作认真完成,做到极致,说不定就撬动了改变世界的杠杆。German先生的努力最后带来的是对整个汽车行业管理的颠覆,也是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的福音。而德国大众公司之所以会堕落至此,恐怕与其整个公司的治理结构(有强烈的政府参与色彩)、管理哲学和理念有着深刻的联系。
一位工程师的好奇居然导致了一家大公司的名利扫地,这个故事中的真正因果关系你看明白了吗?
(文章来源:复旦商业知识)